漠河的美丽与哀愁
“三千里,偶然见过你;花园里, 有裙翩舞起;灯光底,抖落了晨曦;在1980的漠河舞厅。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去年,这首《漠河舞厅》火爆全网,也让漠河这座因能看到极光而闻名遐迩的东北边陲小城被更多的人熟知。那些奔着“找北”而去的人,大多会像我一样,选择在漠河市稍做停留,去看一看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漠河舞厅。
我们到漠河那天,下着絮絮细雨。漠河舞厅就是我记忆中小城舞厅的模样,混在文化用品商店、小超市等各类招牌中独自闪耀,想必到了夜晚会更加鲜艳。穿过雨帘,“漠河舞厅”几个大字下的“中国最北唯一舞厅”尤为抢眼。
舞厅在地下一层,入口处的小黑板上用五颜六色的粉笔标注着“门票20元”“拍照打卡留念”等字样。下了楼梯,先看到的是一面许愿墙,上面挂满了心形、长方形的小木牌,写下的大多是书写者对爱情的憧憬和祝愿。因为是白天,空旷的舞厅里,彩灯孤单旋转,无限循环播放的《漠河舞厅》让人徒增感伤。关于歌曲主人公和他在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中遇难的妻子的爱情故事,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后来又有什么故事?曾经闪现过的一些疑问,到这里看过以后,似乎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这座东北边陲小城乃至全国而言,1987年都是极度悲伤的一年。那一年,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类似《漠河舞厅》故事里的生死别离,只是有的人走出来了,有的人依然留在原地。这样的心情在参观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的时候,到达了顶峰。纪念馆通过图片、场景、雕塑、沙盘、环幕电影等手段,展示了从当年起火、成灾、扑火、救灾到重建家园、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值得慰藉的是人间有爱,残酷火灾中有那么多英勇的身影托起生的希望。
出漠河市,我们继续向北。去北极村的路上,心情被一路美景慢慢治愈,想起作家迟子建笔下的描述“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可能不少人对于北极村的初印象,都来自这位作家,所以每年的冬天都是漠河的旺季。
其实,夏天去漠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每年夏至前后,北极村一天24小时几乎都是白昼,午夜向北眺望,天空泛白,像傍晚又像黎明。我们去的那天,正好立秋,虽然北极光是看不到了,胜在天凉快,裹着薄羽绒服还有点儿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酷暑天的朋友圈里足够“傲视群雄”。
到了北极村,无论你有没有“寻北”的意识,都会身不由己去“找北”——在北极村的黑龙江大街和北极大街两条主干道上,分布着“最北最美邮局”“最北金融机构”“最北学校”“最北医院”,顺着江边的道路,还能看到“最北一家”“最北驿站”“最北旅馆”等。“找北”之余,发现这些“最北”建筑基本都是当地特色的木刻楞房子,木头的墙壁、木头的屋顶,甚至木头的地板,一切都保持着森林民居的原始风格。
我们到北极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中国最北最美邮局选上一份北极村四季美景的明信片,为亲朋好友们寄出一份久违的祝福。有多长时间没有用笔好好写字了?有多长时间没有用到过邮编的6位数字了?也只有在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我们才愿意重新捡起笔,一字一句写下心里想说的话,期待这张薄薄的纸片带着美好祝福飞到亲朋好友身边。据说邮局还提供打印服务,可以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以明信片的形式寄出,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这无疑是更好的选择。离开北极村半月有余,前几日朋友陆续告知收到,明信片上的三个邮戳记录了这张明信片小半个月的旅程——8月7日,中国最北邮局;8月16日,北极村;8月20日抵达。
寄送完明信片,我们捧着邮局二楼咖啡厅里热腾腾的秋天第一杯咖啡,继续在北极村旅游风景区“找北”时,经常会忘记这是个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景区与乡镇完全融为一体,村民与游客也相处融洽。我们还买了铁锅煮玉米,大家都说能吃到玉米纯粹的味道。以前来过的朋友说了好几次“中国最北一家”的冷水鱼特别好吃,还说北极村里有个圣诞邮局……
这次,我们虽然没吃到冷水鱼,看到了出产冷水鱼的黑龙江。在“神州北极”石碑处,黑龙江水缓缓地在眼前流过,既没有烟波浩渺,也没有惊涛拍岸,仿佛一切的沧桑荣辱都尽付江水中流逝。隔江相望就是俄罗斯,导游建议我们暂时打开手机的飞行模式,以免被信号误认为身处俄罗斯。在这个信号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终于可以心安理得不看手机,安安心心去“找北”。在“神州北极”打完卡后继续向北,就有身在景区的自觉了,到处都是绿绿的草地、灌丛和大树,在迷蒙细雨中很有种江南雨中漫步的意境。北极村的树种不是很繁杂,以落叶松、白桦为主,遍地的野花在野蛮生长的草丛里恣意烂漫,微风带着江水味道又裹着雨水吹过,惬意极了。这片区域除了绿野仙踪般的景致,打卡的点也特别多,点缀其中的各种“北”字、供游人拍照的各种类似相框的布景,以及“金鸡之冠”等雕塑,都让人流连忘返,可以说,满足了各种年龄层的喜好。
夏末秋初的北极村,是完全不同于照片中看过的被大雪覆盖的那种宁静的美,反倒有一种喧嚣的美丽和微妙的苍凉感混杂在一起。深夜入睡,雨声入耳,远处的黑龙江涛声也入耳,甚至连看不到的星星似乎也入耳了,这一天的美丽与哀愁,都入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