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要塞_东宁要塞介绍
东宁要塞简介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在亚洲构筑的最大军事要塞。这一重要的军事设施,是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侵华罪证之一。
一、东北的最后沦陷地
1933年1月10日,日本关东军从万鹿沟和通沟方向进攻东宁县。抗日救国军在王德林的带领下奋力抵抗,但由于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最终被迫放弃东宁。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宁县城,这一天,东宁成为了东北三省最后一个沦陷地。
二、被誉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东宁要塞
东北沦陷后,关东军为长期占领东北并进攻前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构筑了17处军事要塞。其中,东宁要塞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强。它东与俄罗斯接壤,南起东宁县大肚川镇干河子沟,北至绥阳镇殿,构成了一个由北天山要塞、麻达山要塞、三角山要塞等二十多处要塞阵地组成的军事要塞群。为完善要塞内的设施功能,关东军还修建了公路、铁路、仓库、兵工厂、医院等设施,形成了一个大型军事基地。东宁要塞因其广泛的分布、庞大的工事、完整的军事设施、坚固的防御以及强大的攻击力,被日本关东军称为“东满永久要塞”、“东方马奇诺防线”以及“亚洲最大军事要塞”。
三、集中埋葬劳工最多的场所
东宁要塞是由最多中国劳工修建而成的军事要塞。从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日军征用了大量中国百姓和战俘作为劳工,参与国境筑城工程。为了保守秘密,完工后大部分人被秘密处理。专家分析,根据东宁军事要塞的工程规模和工事的密集程度,至少动用了17至20万中国劳工。在东宁县老城子沟村,2万平方米的劳工坟是当年日军集中埋葬劳工的场所,其中埋葬了4千多名劳工。他们只是修筑要塞的一小部分劳工,更多劳工的下落至今无人知晓。“东宁劳工坟”是发现集中埋葬劳工人数最多的场所,是历史留下的铁证。
四、远东战役第一枪打响地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零时,苏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总攻,而最先发起进攻的是部署在东宁对面的苏军。苏军从法捷耶夫卡地区越境向东宁驻地的日本关东军开火,打响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第一枪。东宁由此成为远东战役的爆发点。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终结地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军对东宁要塞发起进攻。部分日本关东军溃退,而另一部分则留在要塞中继续抵抗。当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东宁胜哄山要塞的日军因通讯中断仍负隅顽抗。经过激战,苏军最终迫使日军投降。这一刻,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宁要塞结束。这一历史性的地点见证了战争的终结,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东宁要塞简介
探访充满历史痕迹的东宁要塞,你会发现这里并不需要门票,因为它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的。这里只要求游客进行身份登记,而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东宁要塞被誉为二战最后的战场之一,素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它坐落在黑龙江省牡丹江郊区的东宁县城。这是日军在东北边境设立的一处重要军事堡垒,专为防御苏军而设。日伪时期,这里曾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被称为当时的“东方防线”。北起绥阳镇北殿,南至甘河子,纵深长达50多公里,宽达110多公里。为了防备前苏联的进攻和随时发动进攻的需要,侵华日军在此屯驻了三个师团共计13万多人,并构筑了飞机场、永久性工事和野战炮阵地。如今,地下军事要塞如勋山、朝日山等已向公众开放。在这些地方,你可以深入了解到当年的军事设施和历史遗迹。
东宁要塞博物馆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占地超过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博物馆,由大理石广场、绿地和馆舍组成。这里展现了东宁要塞的兴建历史。从1935年春天开始,日本通过欺骗手段从中国各地招募劳工,还有一些是战俘,共计有十七万名参与了东宁要塞的修建。这些劳工在修建过程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每天都有大量的人丧生。在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区域里,就存在着一千多个大小坟包。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红军在东宁要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以弱对强,经过七天的激烈战斗,最终不得不向吉林方向溃退。如今,这里的历史遗迹仍然保留着战争的痕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不妨访问东宁要塞遗址的官方网站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深入了解。(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宁要塞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