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都有那些传统习俗?
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悄然而至。提到清明,历史的故事与英雄人物介子推便跃然眼前。据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介子推曾割肉救饥。功成名就后,重耳封赏众人,唯独介子推拒绝,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山,放火烧山却意外造成悲剧。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每年此时禁止生火,只吃生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而清明节,便是寒食节与春祭习俗的结合。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春祭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家族宗族等团体行动,在宗亲祠社或野外坟场进行春祭,以缅怀先人。除此之外,蹴鞠、植树、放风筝等也是人们喜爱的活动。蹴鞠是古代的一种足球游戏,据说起源于黄帝时期。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因此植树成为长久以来的习俗。放风筝是另一大乐趣,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挂上一串串彩色小灯笼,象征着“神灯”。
在台湾,清明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彩。“挂纸”又称为“压墓纸”,是台湾独有的习俗。人们清除祖坟上的野草后,用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后代已祭拜。传统客家人挂纸时更为慎重,用草皮和滴有鸡血的黄纸压在坟上。“培墓”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仪式之一,包括修墓和祭拜。民间一般视情况而定何时培墓,但多数人家会在清明节前夕进行。祭拜时,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如牲礼、刈金、寿金等。新坟则需要供奉五牲。祭拜完毕后,人们会烧纸钱、洒酒,鸣炮礼成。离开前,还要在墓碑上打碎鸡蛋鸭蛋,象征新陈代谢。台湾民间还有将红龟粿、面粿分给小孩子吃的习俗,寓意“祖德流芳”。现在一般扫墓方式简化,以鲜花水果为祭品,礼节简单隆重。“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带着野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个美好的时光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使得清明节更加庄重而富有意义。在春意盎然的清明时节,传统习俗中妇女们纷纷穿上新鞋(又称踏青鞋),走出家门,享受一次大自然的洗礼,这一活动被雅称为“踏青”。古时妇女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平日不得随意出游,而清明节便成为她们领略自然美景的难得机会。
荡秋千,这一清明节习俗,源自古代人们攀藤上树获取食物的本能。它的名字“秋千”寓意着揪着皮绳而迁移。这一游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山戎,后来被齐桓公带入中原。从最初的只有一根绳子,到手抓绳子荡来荡去,逐渐发展为带有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千秋”在汉语中有死亡却永垂不朽的意味,避讳之下改名为“秋千”。至唐代,荡秋千已经成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重要活动,甚至被唐玄宗赞誉为“半仙之戏”。清明时节,随处可见荡秋千的身影,因此有人称之为“秋千节”。
斗鸡游戏也是清明时节的一大乐趣。这一游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南北朝的寒食节时期尤为盛行。唐朝时,斗鸡不仅是民间娱乐项目,更是皇室钟爱的活动。据说唐明皇对斗鸡情有独钟,曾设立豪华鸡坊饲养斗鸡。虽然宋朝之后斗鸡风俗逐渐减弱,但在台湾仍保留有此风俗。台湾民间饲养的斗鸡,俗称“军鸡”,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地区的乡间都会举行斗鸡比赛。
清明时节还有插戴柳枝的习俗。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常折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或编成柳帽戴在头上。因为清明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柳枝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加之正值柳枝发芽的时节,于是人们纷纷戴柳条以辟邪。
清明还有赐火的传统。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钻木取火,换季之时新取得之火称为“新火”。寒食节期间全国禁火寒食,因此到了清明要重新取火。唐代皇帝在清明会举行赐火仪式,将新火赐给群臣以示宠爱。同时拔河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拔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主要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在民间流行。唐代时期,清明节拔河比赛曾大规模举行。这一活动不仅为了增强体质,还带有祈求丰收的意味。
这些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习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