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巫蛊术究竟是什么,竟然让汉武帝如此忌惮?
巫蛊,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方术,自古以来,人们深信其拥有神秘的超自然能力,可对仇恨对象产生致命的杀伤力。作为一种隐秘而阴毒的手段,巫蛊在秦汉时期受到了严格的法律制裁。
巫蛊的种类繁多,其中,诅咒术通过向神灵祈求,对被诅咒者造成伤害;人偶压胜则是以人偶代替被诅咒者,施以针扎、咒语等手法进行伤害;毒蛊则是通过饲养毒虫,以接触或食物为媒介,对目标实施伤害。
尽管并非所有巫蛊手段都会产生实际伤害,但为何汉武帝对其如此忌惮呢?
古人的认知中,巫蛊具有强大的伤害力,其恐惧程度不亚于现代人对急性传染病的态度。在汉代,关于巫蛊的法律规定极为严格,一旦被发现,养蛊之人即会受到刑罚,若造成他人伤害,则一律处死。这种严格的法律背后,是汉代皇室后宫频繁爆发的巫蛊事件,如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因巫蛊事件被废。
汉武帝晚年的健康状况不佳,加之频频发生的巫蛊事件,使得他变得疑神疑鬼。那段时间,几乎可以确认有多次针对汉武帝的巫蛊诅咒事件,如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对汉武帝的诅咒行为。这使得汉武帝对巫蛊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疑虑和恐惧。
西汉时期的巫蛊事件高发期与政治因素紧密相连。当巫蛊事件与皇宫、皇帝扯上关系时,就会与政治斗争纠缠在一起。如征和元年发生的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背后掺杂了复杂的政治因素,包括储位之争、皇权与储君的矛盾等。汉武帝作为政治动物,对皇权受到染指十分担忧,这也是他对巫蛊如此忌惮的重要原因。
汉代是巫术盛行的时期,不仅民间充斥巫术,皇宫中也刮起了浓浓的“巫风”。关于汉代巫蛊术的起源有三种主要说法:一是商代后期的偶像祝诅术发展而来;二是起源于匈奴;三是源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养蛊风俗。而巫蛊术中还出现了“胡巫”的身影,多为匈奴族的巫术。
汉代的巫蛊术如何施行一直是个谜。其中的“蛊”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早期的“蛊”与鬼怪有关,后来范围扩大,任何对人具有伤害性的虫物都被称为毒蛊。汉代的“巫蛊术”则完全是为了加害他人而实施的一种方法,包括以射画像、偶像为伤害方式的“偶像伤害术”和以虫物病害人的“畜蛊害人术”。
一、偶像破坏术:神秘的力量
世界上众多民族深信,偶像能够代表个人,破坏偶像则会对该人带来疾病或不幸。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开始利用偶人实施偶像破坏术。两汉时期,桐木偶人更是盛行,被用于各种巫术仪式中。《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桐马偶人遍布,其制作之精细仿佛生人……”
春秋时期,桐棺被视为最低等的棺材,常作为对罪犯的惩罚。有专家推测,汉代以桐木制作偶人与桐棺的惩罚有关,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巫术行为。
古代的巫蛊偶像破坏术,无论在哪个地区,基本都是以制作代表仇家的木偶人、草人或剪纸人,写上其姓名生辰,甚至加入仇人的头发、指甲、衣服碎片等,通过咒语使对方失魂落魄,甚至生病死亡。
二、畜蛊害人术的迷雾
这是一种通过制造蛊来害人的方法。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早在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7年)就已出现“御蛊”的记载。两汉时期,有关中蛊、畜蛊的描述逐渐增多,造蛊害人之事屡见不鲜。
《舆地志》记载,“江南数郡有人畜养蛊虫,以此害人,人们在不察之中即可受害。”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古籍,详细描述了中蛊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可见,在秦汉时期,有人故意饲养毒虫已是事实。
两汉时期的巫蛊术具体实施方式却鲜为人知。除了史料记载极少外,这种害人的方法一般都是秘密进行。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汉代宫廷曾发生多起巫蛊事件。秦汉以前已有造蛊害人者,因此法律规定对此进行严格惩罚。汉代《贼律》记载,“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魏书・刑法志》记载,“为蛊毒者,男女皆斩,并焚其家。”
汉武帝对“巫蛊术”深感忌惮,其原因在于这种巫术在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禁止。
三、巫术在汉代的影响及宫廷巫蛊事件
汉朝时期,巫术的影响根深蒂固。汉朝开国君主刘邦在长安设置巫官,负责祭祀天地诸神,并继承了楚人信鬼好祠的风气。汉文帝、汉武帝等君主都对巫术怀有敬畏之情,甚至召见方士、大巫为其治病。
两汉时期,巫术不仅是民间的一种信仰,更成为宫廷斗争的一种手段。虽然对施蛊者实施严厉的惩罚,但仍屡禁不止。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成为汉朝最为著名的巫蛊事件,牵连人数众多。除此之外,汉朝的宫廷里还发生了多起巫蛊事件,如汉武帝陈皇后事件、汉成帝许皇后事件、东汉章帝窦皇后与宋贵人事件以及汉和帝阴皇后事件等。
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巫术在汉代的广泛影响,也揭示了宫廷斗争的复杂和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