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节日习俗多彩纷呈,从春节的祭祀、欢庆到独具特色的火把节,无一不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春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初一这一天,人们吃素、不出门,到祖先坟上拜年,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初一到十五,人们在家中玩乐,青年们则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热闹非凡。
棒棒会,这一农事节日如今已演变为竹木农具的交流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备战春耕。晚上,人们欢聚一堂,欣赏歌舞表演,共庆佳节。
小年则是云南省宁获彝族自治县的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日,也被称为牛马年。在这一天,孩子们会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食物作为礼物,同时举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内容。
火把节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人们点燃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祈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
农具会、北岳庙会、龙王庙会、骡马会以及朝山会等节日活动也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不仅展示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艺,更是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每个节日都承载着纳西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了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每年七月二十五日,西藏的神秘之地总会聚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山神,欢庆节日。这一天,永宁坝区的青年男女盛装参加盛大的聚会,向狮子山朝拜,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和百事昌盛。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们尽情欢乐,享受这个特殊的日子。
纳西族的春节——库市,是纳西语中由奔吉赠的意思,即新年。与汉族一样,春节是纳西族最重要的节日,时间从旧历腊月三十持续到正月十五。纳西族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传统风俗,如打瓦纳西努的俗语描绘了腊月纳西人忙碌置办年货的场景。除夕有宰鸡、炖猪头的习俗,同时也有守岁的习惯。初一凌晨,男子先起床烧火,表示新年火红吉利。然后点香买水,祭拜灶神和天地。妇女则忙着炸糯糕、粉皮。这些传统风俗虽然有所改变,但祭祖坟却成了新的风俗。春节期间,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耍龙、耍麒麟、文艺演出和球类运动等。
除了春节,纳西族还有棒棒会、龙王庙会、火把节和七月骡马会等独特节日。棒棒会主要交易生活用具,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龙王庙会则举办唱大戏、祭龙王等活动。火把节是纳西族夏季最大的节日,夜晚家家点燃大火把,大人跳芦笙舞,小孩举着火把游转。七月骡马会是以牛、骡马等大牲畜交易为主的盛会,历史悠久,传说源自纳西族创世祖先的传说。
丽江马因其体型匀称、吃苦耐劳、善于爬山越岭等优点,不仅在当地被广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马匹输往各地。这些马匹与四川客商交易的马匹交易会历史悠久。明代由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引进了优良驴种,发展了骡子。土司们还用本地骏马作为贡品送往京城。这些传统节日和活动展示了纳西族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在清乾隆年间,每年的三月,龙王庙会上便开始了骡马牲畜的热闹交易。到了民国初年,随着各地骡马互市的兴盛,在古城狮子山西麓的山坡上,又诞生了全新的七月骡马大会。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个古老的盛会愈加兴旺,逐渐演变为交易骡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盛大集会。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址也迁移至广阔的县城东边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族人牵着牲口,携带农副产品和各种中药材,纷纷涌入大研镇参加盛会。来自邻近各地的汉、白、彝、藏、普米等族的兄弟姐妹,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欢聚一堂。甚至远在西藏、四川、贵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的客商也纷纷踏至,参与这场盛大的集会。
白天,人们沉浸于赶会、逛会的欢乐中,欣赏展览、观看演出,从街头到会场的那3000米路程上,人流络绎不绝。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的热闹氛围达到顶峰,音乐声、歌声此起彼伏。有人吹起悠扬的笛子,有人奏起芦笙,还有人围圈跳起了阿丽里和哦默达舞。
今日的纳西七月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边疆新貌的博览会和民族友谊的交流会,充分展示出其独特而别具一格的特点。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交易盛会,更是一个文化、艺术和民族团结的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