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冰雪旅游活动安全监管项目(冰雪旅游开发)
冰雪旅游开发:探索白色经济的魅力
冰雪经济,又被称为白色经济,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礼物。作为世界三大旅游资源之一的冰雪,如今正成为各地竞相开发的热点。冰雪旅游开发,主要围绕冰雪为主的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
支撑冰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冰雪产业的坚实后盾。依托冰雪旅游,我们希望能够牵动经济发展,借助冰雪文化的力量提升内涵,通过冰雪体育强化支撑,以及冰雪教育的引领作用,构筑起冰天雪地的金山银山。
谈及冰雪旅游开发模式,我们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比如冰河捕涝的查干湖、冰雕的哈尔滨、高山滑雪等,都是冰雪旅游开发的典型代表。
冰雪旅游开发的意义重大。借助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机会,我们可以推广普及冬季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冬季体育运动的发展,改善人民的健身和生活方式。中国人口众多,开展冬季冰雪运动有助于普及冬季体育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活动。通过加强冬季项目体育设施建设,我们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冰雪运动的需求,从而引领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冰雪旅游开发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增长人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为了经济利益,我们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如高山云海、峨眉山佛光等自然景观。开发冰雪旅游资源也有助于推动雾凇和雨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开发冰雪旅游时,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离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许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吸引力将大打折扣。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这也是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原因。
沉浸于自然山水之间,城镇风貌和历史遗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的触动。这些旅游资源虽无法带走,但它们所留下的美好印象和体验却是长久的。以黄山风景区的迎客松为例,尽管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欣赏、合影,但它依然屹立不倒,迎接着新的客人。这些资源并非实物消费形式,因此具有长期利用价值。也有一些消耗性资源,如农家旅游中的食品等,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等方式进行补充。
长期使用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利用。在旅游过程中,这些资源也可能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可持续开发是至关重要的。黄山风景区采取轮休措施,确保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重视保护,减少自然和人为破坏,并采取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资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到经典建筑,都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旅游活动不仅是休闲猎奇,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名山大川时,因景而发,创造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冰雪旅游开发也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一环。冰上运动起源于荷兰,从最初的木制爬犁到骨制冰刀,再到铁制冰刀,逐渐发展出现代冰上运动。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冰上运动已经从娱乐演变为竞技运动,形成了项目繁多的现代冰上运动体系。冰雪旅游开发的理念是“一起向未来”,这不仅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也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美好期待,传递出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
为了推动冰雪旅游的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编制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该规划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为黑龙江省未来十年的冰雪旅游发展描绘出宏伟蓝图。通过系统规划愿景、目标、战略和实施内容,为冰雪旅游的增值开发、旅游产业与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规划》明确指出了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领域的发展潜力与优势。该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至2019年,已有A级旅游景区264家,S级滑雪场27家,接待游客数量及收入均成绩斐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冰雪景点季节性明显、冰雪旅游装备产业发展不足等。对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包括到2030年力争全省冰雪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成为全谱系冰雪旅游产品省份等。为了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冰雪旅游目的地,还计划建设多个四季旅游目的地和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值得一提的是,冰雪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涵盖了多种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在推进冰雪旅游开发的还需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规划》的推出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期待未来该省在冰雪旅游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