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的春节期间,我借着这篇文章向各位读者朋友们献上最诚挚的新年祝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聊聊清朝民间流传至今的年俗。
虽然谈论的是清朝的年俗,但我却感到分外亲切,因为这些传统在我们东北地区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以我的家族为例,根据宗谱记载,我的先祖在乾隆年间从山东来到东北,经过数代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即使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农村老家的族人仍然遵循着古老的年俗传统,这些传统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我们东北的小年拉开了序幕。当晚,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辞灶王爷。作为深受群众爱戴的天庭基层干部,灶王爷今晚会返回天庭,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生活状况。在民间传说中,灶王爷被视为祥神,被人们尊称为“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除了灶王爷之外,还有一位被称为熬神的神秘存在。熬神监督民间百姓是否有亵渎神灵等行为,它位于西北方,与位于东南方的灶神相对。但由于熬神多言坏事,被民间视为凶神,逐渐被遗忘。
过了小年,紧接着就是大年除夕了。这一天讲究更多。早晨起床后,人们便投入到忙碌的准备工作之中。上午主要任务是摆贡和封门。摆贡是民间供奉神灵与祖先的祭祀活动,人们会将家族宗谱和准备好的贡品摆放好。满族的贡品以猪肉为主,生猪头、排骨等是必不可少的。封门则是贴春联,东北人称之为贴对子。这是全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但由于地域文化差异,贴春联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中午的饭菜以炒菜和炖菜为主,满族人家必吃豆腐。原本隶属旗籍的汉人家族也深受满族文化影响,豆腐成为过年必备食品之一。还要品尝自家酿制的黄酒。如果你尝上一口这纯粮酿制的黄酒,就会感受到其醇香。不过切记不要贪杯哦,这种黄酒后劲十足。
除夕晚上的重头戏更是精彩纷呈。首先是请神项目。东北的冬天,下午五点多就进入黑夜,请神工作就此展开。男丁们会前往祖坟请神,过程简单却庄重。然后在回家路上忌讳回头和交头接耳,尤其不能说亵渎神灵的话。如此祖宗神灵及各路神仙就被请回了家。请回家的神灵们位居供奉的高堂上位。
接下来是吃饺子项目。为什么要在傍晚时分、晚饭之前完成请神呢?因为年三十的第一顿饺子要先给神仙和祖先们品尝。在晚饭正式开始之前,要先给高堂的神仙和祖先们献上饺子以示尊重。等神灵和祖先们“用餐”之后,晚饭才能正式开始。
在广大东北地区,饺子是最吉祥如意、带来好运的食物。晚餐过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那时候没有春晚,主要的消遣是打牌聊天。
最后是磕头拜年项目。在辞旧岁之前,家中男子会依照辈分排好队,依次给高堂之上的列祖列宗、神灵们以及家中每一位长辈磕头拜年。小时候回老家过年时,我要给每位长辈磕上十几个头拜年。
拜年之后,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收到压岁钱。在过去那个年代,生活普遍困难,尤其是在农村,所以能从每位长辈那里得到一点点压岁钱就非常高兴。哪像现在,没有两张大红包都不好意思出手。
最后还有一个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放鞭炮。一提放鞭炮,孩子们最被烟火的美丽和爆竹的巨响所吸引。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庆祝这个充满欢乐和祥和的节日吧!华夏大地的喜庆时刻: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随着夜空中鞭炮的轰鸣和礼炮的齐鸣,我们的视线被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所吸引。在这华夏大地普天同庆的大时刻,人们用爆竹声辞去旧岁,迎接新春的到来。此刻的热闹与喜庆,仿佛将一年的所有不快都随着这声声巨响消散在新年的晨曦中。
时光流转至半夜,放完爆竹后,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人们在这个时候选择享用一顿饺子,以此来辞旧迎新。夜幕下,灯火通明,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照亮了整个院落。过去用蜡烛来点燃这份希望之光,如今则是以电力LED灯泡代替了蜡烛,既方便又环保。
大年初一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天的序幕拉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晚辈们会亲自到长辈家中登门拜年,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这种传统在老家被严格遵守,无论血缘关系如何,只要辈分高,晚辈们都会前去拜访。而大年初一的饺子也有其特殊之处,素馅为主且会包进一两个钢镚钱。吃到钱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会行好运,这也使得这顿饺子变得尤为特别。
大年初二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送神。年三十请来的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在这一天要离开。送神的仪式复杂且讲究,需要全家老少在神灵和先祖牌位前磕头谢恩,祈求庇护。随着烟花爆竹的响起,这些神灵和先祖被恭送离开。
年俗活动还未结束,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串门拜年、女婿回娘家等习俗。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旧有的规矩也逐渐放宽。比如女婿回门的时间不再那么严格,甚至在岳父母家过年也变得正常。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开放。
东北的年俗活动丰富多彩,除了上述的习俗外,还有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讲究,展示了中国人对于这一重要节日的重视。通过这些年俗活动,人们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家人幸福安康,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喜庆与祥和,共同迎接新的一年。文:王金百(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