侎傈族由来,生活习惯,民族特点
深度探索】傈僳族的独特传统与习俗——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傈僳族,一个拥有丰富节日与独特习俗的民族。他们的节日如“阔时节”、“澡塘赛歌会”等,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被誉为他们的“新年”。这个节日的日期并不固定,通常在公历的12月下旬至次年的1月举行。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傈僳族人民会酿制水酒、准备丰盛的食材,如舂出的粑粑。有趣的是,他们还会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意祛疾除病,幸福吉祥。节日期间,人们还会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荡秋千等。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是傈僳族的另一个盛大节日。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正月举行,地点多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温泉地带。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温泉边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除了洗浴治病,这个活动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年轻的傈僳族男女在这里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傈僳族还有“刀杆节”,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有恩的古代英雄而设立的节日。在刀杆节期间,男子们会进行惊险的“上刀山”表演,而女子则会参加“澡塘赛歌会”等活动。
在傈僳族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不仅是待客的礼物,也是男女寻求伴侣的信物。而“贴面酒”则是傈僳族社交场合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主人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酒,不避男女之嫌。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祈愿幸福的场合,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这些节日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傈僳族的文化与传统,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仍保留着古老的“春浴”传统。每当春季来临,沿江两岸的温泉便成为他们欢聚的场所。人们带着年食和行李,在温泉附近搭建竹棚或寻找岩洞作为临时的住所,住上三五天,享受温泉的沐浴。温泉分为上池和下池,男女分开沐浴,但距离较远。他们深信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为新一年的劳动生产注入充沛的精力。
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温泉赛诗会”。来自数公里外的歌手们聚集在一起,赛歌对诗。温泉旁,白色的帐篷点缀其中,篝火旁摆放着甘凉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食。歌手们一边吟诗对歌,一边品尝美酒佳肴。这种活动不仅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欢乐气氛,还通过赛诗对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了团结友好的社会风尚。
除了“春浴”,福贡一带的傈僳族青年还要进行一项惊心动魄的活动——“头顶射鸡蛋的”射比赛。男青年手持弓,瞄准站在几米之外的心上人头顶的鸡蛋。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和胆量的较量,更是展现真情的活动。为了心上人的安全,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到对方。
傈僳族以农业为主,主食包括玉米、荞麦等。他们喜欢饮茶、喝酒,并食用砣砣肉。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或平房式的木楞房。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和及膝黑裤,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女子则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
弓与毒箭在傈僳族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史籍中曾有关于傈僳族精湛技的描述。在过去,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区漫天都是原始森林,为了与猛兽搏斗、适应和改造环境,他们发明创造了弓与毒箭。由身、板、箭槽、弦等组成,而箭分为普通箭和毒箭两种,毒箭涂有巨毒的植物根茎泡制的。
今天,虽然傈僳族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在许多体育竞赛和娱乐活动中出现。除此之外,傈僳族还有许多传统体育活动,如顶杠、荡秋千、爬刀杆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顶杠是一种简单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只需一根木杠和一小块平地即可进行。
此项活动看似简单,但要想获胜,却需迸发力量,并融合经验与技巧,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方能稳操胜券。想象一下双方僵持的场景,此时如果你能灵活运用身体摆动和木杠的技巧,通过突然摆动身体,导致对方重心失衡,再趁机发力将对方顶出界外,这就如同四两拨千斤的巧妙策略。
荡秋千,这项傈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娱乐活动,如同他们的文化一样丰富多彩。傈僳族的秋千分为“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不同类型。
“荡秋”,是以绳索或藤条为荡索,悬挂于参天大树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开始。荡秋千的方式有单人和双人两种。比赛规则是以咬下规定的树叶或荡得最高者为优胜,让人既体验高空飞翔的刺激,又享受竞技的乐趣。
“车秋”因其形状酷似纺车而得名。这个“车”是由两个长方形木框十字交叉而成,交叉处横穿一轴,可横架在木桩上自由转动。与轴平行的四条框架上各绑有一个吊凳。比赛时,四人一组,分别坐在四个吊凳上,随着“车”绕轴旋转,每当转到地面一侧时,大家用力蹬地,使“车”持续转动,最终转数多者获胜。这种运动不仅考验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良好的节奏感。
而“磨秋”则是由立柱和一根横木组成。立柱高达1.5米左右,其顶端削出一个小磨轴。横木长约五六米,中间打一小洞,套在立柱顶端的磨轴上,便可以开始旋转运动。由于转动时两端像秋千一样上下摆动,又如同推磨般环周运行,因此得名。使用时,双方人数相等,大家同时手握横杆,趴在其上。脚着地的人使劲蹬地,使“磨秋”飞速旋转,两端交替上下摆动,既刺激又有趣。这不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活动,更是培养人们勇敢精神的好方法。
在这个活动中,无论是体验高空荡秋千的刺激,还是感受团队协作的“车秋”,亦或是挑战勇气的“磨秋”,都能让人乐在其中,留下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