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饮食习俗的主要特点,其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亦是饮食文化的大观园。吾在此世生活二十余年,品尝过无数美食,有所心得,有所感悟。今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归纳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风味多样著称。因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物产及风俗习惯各异,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众多独特风味。比如,“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亦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区分,以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为主。
中国的饮食文化讲究四季有别。中国人按照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季味醇浓厚,夏季清淡凉爽,冬季多炖焖煨,夏季多凉拌冷冻,体现了中国烹饪的又一特色。
中国的烹饪技术不仅技术精湛,还注重美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无论是红萝卜还是白菜心,都可以雕刻出各种造型,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高度享受。
中国的烹饪文化还注重情趣。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常常出神入化、雅俗共赏,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医疗保健紧密相连。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以达到对某些疾病的防治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的协调同步。不仅日常饮食要因季节、气候而异,连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这些因素。这种意识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并在《礼记·月令》中有明确记载。这种意识也反映在节日食俗中(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体现,但未被充分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饮食烹饪必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不仅把味道分为五,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中国的审美理想追求“中和之美”,这种审美理想建立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烹饪中的“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而“和”则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通过调谐实现“中和之美”。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在烹饪上被视为非正宗,那些口味过咸、过辣、过酸的食物虽然短期内受到追捧,但长远来看对身体是有害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在追求美食的我们也应该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平衡,体验食物带来的身心愉悦。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犹如一幅深邃的画卷,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尽管在现代人眼中,其中一些特性或许显得神秘甚至不科学,但在科学的尺度之外,饮食生活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科学解释。
当我们转向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便开启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入探索之旅。饮食文化,这一概念虽然常被提及,却仍显得模糊。研究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的关注食物种类与烹饪方式,有的则深入挖掘其中孕育出的六门科学,如烹调艺术、食品制造技术、食疗智慧、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等。
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更侧重于人与食物、人群之间的深厚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在这种理解下,《中国饮食文化史》不仅探讨了食物本身、烹饪技艺、饮食习俗以及进餐环境等,更强调了这些元素与人、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深远影响。
在书中,我尽量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独特追求。对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大多略去,意在更深入地挖掘饮食文化的人文内涵,展现其全面而丰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