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州过年习俗300字左右
杭州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从钱王定都临安以来,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杭州的春节习俗独具特色,深受其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熏陶。说到杭州的春节习俗,其中充满了浓厚的古都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节前的腊月初八,杭州人会用各种干果制作腊八粥,赠送给亲友,这是春节的前奏曲。这碗粥起源于南宋时期,原本是寺庙中的斋供用品,被称为“七宝五味粥”。
早年间,杭州有句俗语,描述人们对债务的态度转变:“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春节的期待和喜庆气氛。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杭州人家里通常会有一些寓意吉祥的菜蔬。比如,猪大肠被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则称为“团团圆圆”。还有许多其他富有寓意的菜品,如黄菱肉、藕、荸荠、红枣等。杭州人还会将生瘦猪肉、生鸡鸭等用酱油泡浸后晒干食用,这是杭州独特的春节习俗。
过去,人们在晒腊货的月份里,屋檐上挂满了酱油肉、酱油鸭等。自制的酱油肉、酱油鸡味道鲜美,因此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也愿意自己动手制作。
杭州的春节习俗还包括购买个头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后成为“鳗鲞”,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在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时,有一种名为“抲年鬼”的风俗。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抲年鬼”的目的是为了千家万户平安快乐地过新年,把一切人间之鬼驱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喜庆的气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等经典彩色年画,满足了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拜年祝福是杭州春节习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人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然后拜天地神马、家堂、灶司、祖先神像,再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的姓名。有些家庭还会在年初时准备专用记名本,记录来访的亲属或朋友。虽然这些都是杜撰的地名,但好在杭州确有地名作为陪衬。娱乐活动中包括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等。其中龙灯的涵义比较广泛包括各种形状灯罩和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杭州的船灯、马儿灯等是古老的灯种之一。而花爆则是烟花和爆竹是杭州春节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不同形状的花爆随着龙灯队伍在大街小巷中喧闹起来增添了节日气氛。在杭州过年习俗中最大的焰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观赏烟花为主一般为庆祝特殊事件时所放。
总的来说杭州的春节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古老的传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那个时候,杭州的百姓们所燃放的花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花筒是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颇为著名的花爆种类,如金盆闹月。它是在木盆中施放的,当木盆与的魔力相结合,便演绎出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场景。
而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它的设计巧妙地融入了水元素,每当在湖面或溪流中施放,都会引得人们驻足观赏,惊叹不已。
不受地形限制的花爆更是精彩纷呈。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各式花爆,无论在哪里施放,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的感受到无尽的惊喜和愉悦。
这些花爆的燃放,不仅是杭州百姓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他们庆祝生活、祈求平安的一种方式。每一场花爆的盛宴,都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