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
《元日》
南宋·辛弃疾笔下描绘的老翁在佳节时却遗忘了时间,仍在空寂的书斋中安睡。儿童的欢快呼唤唤醒了这位老翁,提醒着他今日是新年。元日,寓意着新年的开始。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小正月,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的传统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和放烟花等。唐代苏味道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生动地描绘了正月十五夜的热闹繁华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代的辛弃疾用诗笔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场景。如同东风吹散千树繁花,烟火纷纷如星雨般飘落。豪华的马车满载香气,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间的鱼龙舞笑语喧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出了宋代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是农历二月初二的节日,标志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人们将其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描述了这一天雨后初晴,青草和菜芽生长的场景,而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一行,热闹非凡。
寒食(清明前一两日)
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民间认为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怀念介子推淡泊名利、忠孝节义的精神。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述了寒食节时春城飞花、寒食东风的景象。而洪升的诗歌则表达了在寒食节思念亲人的深情。
清明(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人们会缅怀先祖,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一诗中,杜牧描绘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思念亲人的场景。而来鹄的《清明日与友人游》则展现了清明时节人们出游踏青的欢乐情景。
端午佳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纪念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屈原。这一天,正如唐代张说的诗作所描绘的,“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竞渡、龙舟赛等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尽显节日的热闹与喜庆。刘禹锡的诗作《竞渡曲》也生动记叙了沅江赛龙舟的盛况,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
七夕浪漫(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中华几千年文化中最为浪漫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人们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秦观的《鹊桥仙·七夕》道尽了少男少女之间爱情的甜蜜与美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李清照则在《行香子·七夕》中,借七夕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中元节慎终追远(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节,又称祭祖节、鬼节等,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以敬祖尽孝。李商隐的《中元作》和李郢的《中元夜》都描绘了这个节日的神秘和庄重。
中秋佳节团圆时刻(农历八月十五)
不应有恨,世事纷扰中总有别离的时刻,正如月亮有圆有缺,人生亦有聚有散。但愿人间真情长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那美好的月光。东坡居士曾言,愿世间亲人共享中秋之夜的明月之光。
谈到重阳,又称老人节,我们想到九为大吉之数,二九相逢象征着吉祥,寄托了古代人民对健康长寿、平安喜乐的美好向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游子在异乡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卢挚的《沉醉东风·重九》描绘了重九入秋时的景象,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气息,寄托了悲凉的秋思。
说到腊八,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泡腊八蒜,年味从这一天开始日渐浓郁。南宋的赵万年和陆游,分别在诗中表达了腊八时的感慨和心情。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描绘了宋代腊八时村民的生活场景,透出节日的温馨和喜悦。
除日,即除夕,是百节之首,标志着交替除旧迎新的时刻。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和高适的《除夜作》都表达了游子在除夕之夜对家人的思念和漂泊的寂寥。除夕之夜,人们通常欢聚一堂守岁,而诗人们则用诗歌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古诗和节日习俗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更加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的意义。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份美好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