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有的“半旦”习俗是什么?
福州的半旦习俗源远流长,其实质是敬神祭鬼的传统节日。在那个时期,福州郊区的人家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白吃白喝,桌宴上必有丰盛的海鲜,如虾、蟹、鱼等。尽管如今村庄拆迁,人们分散,这一习俗逐渐式微,但仍让人回味无穷。
畲族的过年习俗别具一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供品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灶糖、灶饼,还有各类时新零食。小年过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做寿礼等。大年三十时,村民会向村里的神仙供奉供品,之后便是热闹非凡的年夜饭。
到了第二阶段,从正月初一持续到元宵节。初一凌晨,男主人会点燃蜡烛,上第一柱香“接神”,随后炮声四起,迎接新的一年。女主人在此时忙着为家人准备早餐。新年的第一餐必须吃素,点心则是太平面加煎蛋。在这一天,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吵架等。如果有小孩说出不吉利的话,大人会用棉质尿布为他们擦拭嘴巴以化解。正月初一白天不能睡觉、串门或走亲戚。从初二开始,人们就可以走亲访友了。整个过年过程充满了传统色彩和民族风情。畲族的舞龙传统与春节盛景
随着初日的曙光,热闹的春节正式启动。对于畲族人民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舞龙作为畲族的特色传统,每年都被安排在春节期间的初一至初五。有一不成文的规定:舞龙队若在今年春节表演,接下来两年也必须持续,直至完成一轮三年的表演。当舞龙队伍舞至每家厅堂时,人们不会忘记拔下几根龙须放进水缸以驱邪。
正月初五,人们称之为“开假”,意味着人们可以开始自己的营生。清晨,家家户户都会清理掉所有的垃圾,然后才开始煮早饭。饭后,人们纷纷回到日常的生活轨道,上班的、赚钱的,各奔前程。但对于留守家中的人来说,年味并未散去,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每一天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元宵节过后,这个春节才算圆满结束,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与生活。
畲族的春节,家家户户贴红挂彩,人人身着新衣,鞭炮声不断,邻里间道喜互访,备办丰厚的礼物祭祖。从农历十月开始,畲族人民就忙着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并用糯米、灰碱水制作年糕。吃糍粑是畲族春节的特一,这糯粘的美食,寓意着春日好运、年年甜蜜和合家团圆。
除夕之夜,畲族人民通宵达旦,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祝贺;后半夜则点燃香烛,迎接新年的到来。男女老少围坐在篝火旁,共享年饭,称之为“隔岁”。小孩在烤火的同时学唱“盘古歌”,家长们则忙于制作芝麻糍粑。初一凌晨,当鸡鸣第一声时,年轻人们燃放鞭炮和“双响”,以驱瘟神、除病魔。
畲族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男子会搓草鞋以表达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而姑娘们则会用各色丝线编织彩带,准备送给情人。节日期间还举行对歌、登山比赛等文娱活动。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春节倍受畲族人看重,从腊月廿五起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扫尘”,迎接春节的到来。除夕这天,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忙着贴春联、换新画,但还会在谷仓门上贴“五谷丰登”,在猪舍门上贴“六畜兴旺”,祈愿全年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聚餐,共享团圆饭,庆祝一年的丰收和团聚。
畲族人的过年别具情趣。从腊月廿五起,家中老人会告诫小孩过年期间要守规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除夕这天,全家忙完后还要迎灶君回家,感谢祖宗的保佑。晚上全家人聚餐,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和自家酿的米酒,共享天伦之乐。
畲族的春节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庄重与欢乐的节日,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畲家厅堂习俗独特,红烛通宵燃烧,名为照岁。在这个温馨的守岁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期盼着“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都会燃放大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幕被称为“开新正”。对于那些在一年内有过丧事的人家,则会默默守岁,不燃放鞭炮,也不贴春联。
正月初一,是畲族新年的开端。人们起早穿上节日盛装,满面笑容地迎接这个特殊的日子。遇见熟人时,他们会互道贺词,共祝新年万事如意。对于交情深厚的朋友,则会登门拜年,拱手作揖,送上美好的祝愿。大多数人家都会准备金橘蜜饯,亲友来访时,便会请他们品尝,并送上寓意美好的祝福语:“吃蜜枣,年年好!”
整个白天,畲族人都会尽情地享受新年的欢乐。晚上,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人们会制作香灯,用稻草扎成龙形,插上香火,到各家各户去舞灯助兴。还有打狮活动,热闹非凡。
在畲族春节中,有许多禁忌。正月初一这天,不能洗衣、动刀、打骂人,也不能在井中打水,要让井妈安静休息一天。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来化解不吉利。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天。他们可以全身穿戴全新,聚在一起比新年收到的压岁钱、放鞭炮、打锣鼓、踢毽子、放风筝、吹气球等。这一天所有的活动都充满了欢乐和喜庆。